能源是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★★。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,是能源结构变化升级的过程,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。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》,设立专章“能源科技创新★”,提出“国家鼓励和支持能源资源勘探开发、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、核能安全利用★★、氢能开发利用以及储能、节约能源等领域基础性★★、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技术、装备及相关新材料的研究、开发、示范★★、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”,凸显科技创新对促进能源特别是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。
国际合作是顺应新能源发展大势、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,也是加速推进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★★,有利于我国加快推动能源产业变革和进步。要以促进能源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发展为方向,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;以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为目标★,推动资源整合★,推进国际能源技术合作;在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,推进投资合作。同时★★,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★★★,积极推动标准互认★★★,参与规则讨论★★,促进“中国技术+中国标准+中国装备+中国建设”全链条“走出去★★”。
当今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。破解我国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难题,巩固新能源先发优势★★★,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★★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“命门”所在★★★。在解决新能源领域★★★“卡脖子★”问题时,既重视原始创新★,也强化和突出应用创新优势。更加注重在新能源领域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研究,进一步推进系统性协同性的多学科综合叉研究,推动新能源领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实现集成创新。
我国新能源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,关键在于多项新能源技术创新,下一步★,要有效解决消纳矛盾,避免被“超车★★”风险,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★★,关键还是靠科技创新★。要继续瞄准世界新能源科技前沿★★,加强核心技术攻关★★★,聚焦新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,合理选择技术路线,持续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装备★、器件、材料突破。同时加强重点方向研发投入,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规划布局★★,统筹科研力量和资源,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支持,重点推进高效发电技术★、输配电和智慧电网技术★★、储能技术等的创新。此外,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,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,把新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。
但与此同时,我国新能源发展依然任重道远。一方面,消纳能力不足等矛盾制约不断显现。例如★★★,随着新能源装机持续高速增长,一度导致局部地区消纳压力加大,出现弃风弃光问题★。近些年来,我国大力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、加强主干网架及配电网建设,不断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,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★,推动新能源高效利用★★★。2023年全国风电利用率97★★.3%★★、光伏发电利用率98%★,保持较高水平,但2024年局部地区新能源消纳问题依然明显,挑战持续存在。另一方面,存在被“弯道超车★★”的风险★★。当前★★★,全球新能源科技创新活动高度活跃★★,技术更新迭代速度不断加快,技术优势很容易被反超★★★,特别是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一旦出现失误,很可能面临重新洗牌★★★。比如★,光伏行业从多晶硅到单晶硅、异质结电池★★、薄膜电池★、钙钛矿电池,几乎每五年就出现颠覆性技术,如果我国在颠覆性技术领域丧失技术领先能力,就可能面临被★★“超车”风险。此外,部分核心零部件还没有实现自主可控,锂、镍、钴等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,存在被★★★“卡脖子”的风险。
科技创新决定着新能源的未来。破解当前面临的难题★★,需立足于我国新能源先发优势★★,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等重要机遇,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,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。
我国风电★、光伏等资源丰富,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★★。经过这些年来的持续攻关和积累,我国新能源已具备良好发展基础。新能源装机规模大★,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,约占全球的40%。新能源技术实现突破★,光伏发电引领全球技术发展,钙钛矿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不断创新★★。建成全球最大★★★、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,目前我国风电、光伏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★。此外★★★,我国新能源在减碳方面作出较多贡献,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挥重要作用★。